教育随笔:荧屏困孩子,贫教铸荒年
今天值班时,我遇到一位熟悉的家长。她家住学校附近,孩子读九年级,丈夫也在家。我好奇问道:“距离学校这么近,为何不让孩子住家里?”她无奈地答道:“我们管不住他。他一到家,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。住校的话,起码能限制他玩手机。”
在乡村教育的田野里,我见过太多“带病”成长的孩子。家长们明知孩子沉迷手机、荒废学业,却将他们送进寄宿学校,仿佛校园是一剂万能解药。然而,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。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,往往在关键角色上缺席。
“富养”不是物质的堆砌,而是精神的滋养。当家长纵容孩子沉溺虚拟世界,却又抱怨其缺乏责任感时,实则是亲手埋下了教育的隐患。不良习惯如藤蔓缠绕,不会因环境改变而自愈,反而在逃避中不断滋长。
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。学校负责授业解惑,家长更要承担起塑造品格的重任。莫让“管不了”成为推脱的借口,别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他人身上。唯有家校携手,以耐心为药,以陪伴为引,才能帮助孩子摆脱“病”态,真正健康成长。
文章点评